• 500大发

    地上铺“海绵”地下建“管廊”,让城市更自然舒适

    2018-01-22 07:42:38

      2016年4月,青岛同时入选国家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成为全国第二批试点城市中唯一一个获得“双试点”的城市。此后,青岛先后下发相关实施意见,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

      记者从青岛市城乡建设委了解到,截至2017年末,全市已完成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3.51平方公里,地下管廊廊体建设31公里。根据计划,2018年“双试点”建设任务将全面完成,力争在全国海绵管廊试点城市中走在前列。

      ▲《大众日报》1月17日16版

      下雨“喝”水,干旱“吐”水

      海绵城市会“呼吸”

      青岛是全国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0.2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据统计,青岛城区年均可利用雨水资源量达10亿立方米,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对青岛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已被公认为解决城市内涝和缺水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

      不妨通过大村河项目看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该河位于李沧区,防洪工程建设于2014年之前。当时国家还没有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大村河河道设计采用了硬质护岸的形式。由于汇水绿地高出地面,当降雨量较大时,雨水便会流向较低的人行道,但人行道均为不透水铺装,雨水便继续汇流至市政管网,导致雨水利用率低,且对城市排水系统产生压力。

      2017年,大村河上游完成了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通过设置透水铺装、截流沟、植草沟、渗井等措施,提高雨水的渗透性;通过设置下凹式绿地、台地绿地、滞留绿地、雨水花园等措施,提高雨水的滞留量和蓄水量;通过地块下垫面改造,以及对雨水采取滞留、净化措施,削减面源污染。

      “这些措施的运用符合青岛的降水和地形特点,既减小了降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又将雨水存蓄了下来,补充了城市水资源。”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北京分院副总工许可表示,大村河经过海绵改造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95%,即95%的雨水就地消纳利用,实现“雨中行走不湿鞋”。

      市城建委城建处副处长辛克刚介绍,2017年,青岛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项目累计开工73个,完工25个,完成建设面积约3.51平方公里,另有在建项目48个项,在建面积约3.96平方公里。根据计划,到2020年,青岛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将达到75%的雨水就地消纳利用的目标;到2030年,8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2018年,青岛将制订海绵城市全域推进实施方案,完成三年试点任务。

      如今在青岛,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从官方推动开始转变为民间行动。位于李沧区的新建小区中泰信上景,在小区道路、绿化草丛、雨水花园等处主动引入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小区地面上,倒一瓶500多毫升的矿泉水,会迅速扩散下渗,地面上只留下一层浅浅的水印。得益于路面渗水地砖、透水混凝土垫层等举措,小区将雨水资源集流,循环用作绿化灌溉及水景景观,为居民提供了更舒适自然的居住体验。

      少“掘路”好维护

      地下管线“住”一起

      城市生活离不开水、电、天然气,这些都是通过管线进行输送。这些管线大部分埋在地下,所有管线连接起来形成一张网。但如果管线出现问题,就需要破开路面施工。重复的道路开挖不仅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损毁了城市形象。

      “地下综合管廊就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让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住在一起。”辛克刚介绍,管廊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等问题。

      青岛早在2011年就在高新区投入使用了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市政、电力、通讯、上水、中水、热力等6种管线全部纳入综合管廊,至少100年不用重新开挖。为了监控管网的运行,管廊中还安装了排水、通风、照明、通讯、安全监测等设施,热力和给水管网则加装了电动执行器,可以远程控制开关。

      获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后,青岛按照“城市新区确保建设,城市旧区鼓励建设”的思路,编制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目标和计划——2016年至2018年新建成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总长度不少于30公里;“十三五”期间,各区市每年建设长度不少于2公里,青岛高新区、蓝色硅谷核心区每年建设长度不少于3公里;“十三五”末期,全市完成不少于12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截至2017年底,青岛地下综合管廊21个试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完成廊体工程31公里,入廊市政管线约3公里,区级管廊监控中心工程已启动建设,计划2018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运营

      在试点推进过程中,青岛先行先试,有些做法和规划走在全国前列:青岛市人大于2016年11月1日颁布实施《青岛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成为第3个颁布地下管线管理地方性法规的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市级管理部门随后围绕规划管控、建设实施、运营管理等方面制定修订20余项配套政策;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规划建成集高铁、地铁、航空、公路、城市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全国首个“全通型零换乘”机场,这种航站楼综合体内大规模实施管廊工程在全国属首次。

    来源:大众日报

    500大发